《教育的细节》读书心得
万佳
简洁的封面,只有一幅黑白的漫画,枯树下,落叶飘零,一只鸟蹲在鸟笼上沉思。它在想什么呢?是不是也在思考沉重的教育问题?其中封面上的两句话让我不解和好奇:“警惕细节中的魔鬼,让天使常驻教育的细节”,何为魔鬼?何为天使?
带着这样的疑问,我打开了这本书。全书共有六辑,分别是“四个序”“活在观念里”“守住教育的重心”“一厘米之变”“教育里的习以为常”“过有思考的教书生活”。一本书有四个人给他写的序:有周国平的《从观念到细节》、张文质的《自明的火种》、陈心想的《细节里藏卓见》和陈大伟的《先睹为快》。
读完朱永通先生《教育的细节》一书,了解到这本书是深入教育现场多年观察和思考的集结。我边看边与自己平时的教育实际相比较,不禁有了感触、有了共鸣。这本书在教我们将来如何做人。
育人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。教师的教育行为要发挥理想的效果,必须摆脱枯燥与乏味的单一说教,关注自身行为的细节,从细小之处来影响学生。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教育片段,常常源自于不经意间的一个细节。一句平常不过的话,一个细小不过的动作,都有可能给学生的心灵烙下痕迹。一次无意的非言语行为失误,一句脱口而出的伤人之语,则有可能疏远师生之间的关系,使教育产生的真实影响与预期的目标背道而驰。
书中,朱永通先生提到,2009年,厦门市湖里实验小学创办,他被聘为教育顾问,该校非常重视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,开发了“好习惯,好孩子”的校本课程。一开始,他经常见到该校教师对学生的问候漠然处之,奇怪的是,这些教师当中不乏年轻教师。他先是跟陈荣艺校长作了交流,继而在全体教师的专题学习会上,与教师分享了他的观察和思考。他说,有心的老师们会发现,每次在校园里遇到学生,他和校长都会自然而然的积极回应学生们的问候,为什么呢?
因为他们认为,在问候礼仪里深埋着平等观念,即它是问候双方在情感上互相尊重的一种方式。从回应与不回应,以及如何回应的行为背后,我们可顺藤摸瓜觅得不同观念的踪迹。大多数老师的潜意识里都有这样一种“应得观”:学生尊重老师天经地义,所以,老师获得学生表示尊重的问候,也是理所当然的。这种理当如此的观念,只强调了我们文化中“尊老”的一方面,而忽略了“爱幼”这一方面,即长者应在情感上给予幼者呵护与尊重。长期以来,我们的教育存在着强调长者之权威与地位的价值向导,代代相传,以致许多新老师严重缺乏平等观念,所以,他们对学生的问候往往无动于衷。
这一篇是“活在观念里”的《平等观念在哪儿》,这篇文章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我身上的陈旧和腐朽。记得学生每次都扬起笑脸和我欢喜地打招呼,我有时候由于走得急,或者忙,都只是简短的一声“嗯”就过去了。那天在操场,一个女生对另一个女生说,我再也不和某某老师打招呼了,因为我每次打招呼她都没有回答。那一刻,我读懂了孩子内心的沮丧和失望,我想这会不会影响她以后的交往和成长呢?自此以后,学生只要和我打招呼,我必笑脸相迎,甚至我也主动和他们打招呼。如果一群孩子中的其中一人喊“老师好”,我的回答不是“你好”,而是“你们好”。我要让和我打招呼的学生们,都收获问候的喜悦,而不是只有一个孩子得到回答。
教育的细节含笑在师生的问候里。
在“减负,减出幸福来了吗”一文提到学校给学生“减负”的两件事让我读后在哭笑不得中心情愈加沉重:一件事是为了检查各校是否减轻学生负担,教育主管部门的检查组每天早上突击性的守在一些学校大门口,用电子秤检查学生书包的重量,凡超过规定的一律登记,排出名次在全县通报。某校的一位女生因为书包很重严重超标被检查时,“机智”答复检查人员说书包里面放着衣服、雨伞和球拍,被学校树为随机应变的典型。
另一件事情是教育主管部门为了落实减负精神,重新规定上下午的放学时间并严格规定若放学10分钟后学校还留有学生的,一律取消该校参评“减负先进校”的资格。当年曾经把上午放学时间规定为10:50,给家长造成严重不便而令家长叫苦连天。书中形象生动的写道“每当一放学,教室则像进村的鬼子,恶狠狠地到教室扫荡,清空后的小院,一时间变得无比寂静,教室办公室不时传来笑声,此刻教师们大都聚在一起泡茶聊天,等待检查组的到来。”也因此朱永通老师大声疾呼“减负变成学校不得不想办法应付的一个又一个检查,这本身就是折磨人的巨大负担,所以,减去对学校多余的检查给学校松绑,让师生多一点自由呼吸的空间,这或许是避免‘减负’误入歧途的根本前提。”
这本书是2015年出版的,但看到“减负”二字,相信很多教育工作者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从去年九月开始实施的“双减”政策。
为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及校外培训负担,不断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课堂教学质量,有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,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》精神,根据桃源县教育局相关安排部署,自9月以来,我们学校把“双减”工作摆在重要位置,多措并举。
作为一名一线教师,印象最深刻的当属作业设计的四个原则:
1、作业形式多样化:根据教学实际需要,灵活采用口头、书面或实践性作业等形式。改变作业内容,增强作业实效性。避免低效的重复性作业,增加多元化的作业内容与形式,让作业更具实效性。
2、作业布置要“精”勿“滥:针对教学目标、切合学生水平、考虑个体差异进行精心设计,增强作业的针对性和适应性。
3、作业的时效性要高:作业布置要兼顾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提高。
4、作业布置要分层:设计弹性作业,题目难易适度。基础性作业(必做题)与自主性作业(选做题)性结合,面向全体学生。
尤其是三四点,相信是很多老师在完成作业公示时一定会注意到的点。我们会标好完成作业的时间以及分层布置作业。
只有减轻大量机械重复的作业负担,切实发挥好作业检验课堂教学成效的基础作用,才能把家长从繁重的作业辅导或送孩子校外培训的焦虑中解放出来。
《教育的细节》里有共鸣。朱永通老师《教育的细节》许多处说出了我的心声,说出了我想表达却表达不清的东西,因为在教育上我就是一个希望自己可以注意到细节的教师,也正在向这个方向慢慢靠拢。为此我做了大量的摘录,比如:“学校的风格是一种说不出的味道,一个人的品位就是这种味道长时间培养起来的。有时候,一个学校的味道有可能在学生的记忆里嵌留一辈子。”“任何一所学校的细节,都不是与生俱来的,往往和它的文化有疏密不一的联系。看一所学校是否有人文气息,不用去琢磨那些贴在墙上给人看的标语或理念,也不用费心去加减乘除一个个考核指标的得分,有时一个细节,就足以说明问题了。”
今天的教育虽有太多不可逆的牵制,但一所学校有无人文气息,说到底,关键还在于校长的眼界、境界。我曾到深圳讲学,结束后,和杨勇校长漫步清林小学。在操场跑道旁,我们同时被眼前的一地落红震住了。缓过神来,我们开始咔嚓咔嚓使劲拍。杨校长说,来,我给你拍一张。我欣然站定,仿佛一下子被净化了。仔细想来,我有如此高的被拍兴致,应该是第一次。当许多学校还在津津乐道所谓校园文化、办学特色时,杨校长已经在校园中把美日常化了。孩子们每天生活在他精心建构的美的世界,是多么幸福!杨校长说,我要交代校工不要把这些紫荆树的落花都扫光,每个角落都留一些,若有若无的,让孩子们周一上学时能看到。一个人的审美素质,需要看多少好东西才可养成啊!
对美是否敏感,往往意味着对人是否在乎,是否能在学校日常化的各个细节中渗透人文关怀。
看到这里,我的脑海里浮现了学校科教楼前的紫薇花。印象中,最早是周末休息时,有老师在企业微信群里发了图片,配字是紫薇初开。回学校后,我看着校道旁的紫薇,也忍不住用手机记录下美丽的瞬间。不管是雨后校道上的落红,还是傍晚灿如烟霞般的震撼,再想起刚刚开会时蔡校讲到每个班都要养护植物。现在想起来,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感受到了学校的细节、学校的味道,甚至是日常化中渗透的人文关怀。
也由此特别认同永通老师所说“好的教育,一定是让人如沐春风的情感教育。教育的人间情怀,胜过无数的教科书和僵硬的规章制度。它是教育者伴随自身的生存状态而来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感悟,是教育弥足珍贵的精神资源。”
《教育的细节》是一本好读的书,合崇尚简单质朴的我的胃口。书中无论理和例都通俗易懂,很接地气。看得出身为编辑的作者是真正热爱教育,真正走进了学校、走近了教师,不仅为中国教育的前途忧心忡忡,也设身处地地在为教师的发展着想。
老子曾经说:“天下难事,必做于易;天下大事,必做于细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容易开始做起的,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细枝末节处一步步形成的。由此可见,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,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,从细微之处入手。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亦如此。我深知,我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,要走的路还很远。
分享到: